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视觉菏泽  > 正文

高秉涵和他的“乡愁四韵”

作者: 姜培军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6-14 11:14

高秉涵抵达菏泽机场,受到家乡人民欢迎。
高秉涵在牡丹区档案馆介绍捐赠藏品情况。
高秉涵向老兵家属介绍护送骨灰过程。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仲夏时节,高秉涵时隔三年再次跨越台湾海峡回到菏泽,祭祖省亲,参访通古文庙,到牡丹区第二小学讲述母校深情,参观菏泽牡丹产品……一路走来,泪点满满,感动多多。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

一张在母亲床头找到的合照

一炷清香,两行热泪,化作一世相思。6月12日上午,88岁的高秉涵携妻将子跨越台湾海峡回到家乡,焚香祭酒,缅怀自己的父母。

“爹,娘,春生来看你们了!”当日上午,在菏泽鲁西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西的父母墓地前,高秉涵庄重地上香、烧纸、添坟。碑文显示,高秉涵面前的这座墓碑立于1998年5月20日,此时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50年。

悲莫悲兮生别离。“75年前,我在父亲的坟前磕下三个头后离开了家乡。”高秉涵回忆,1948年农历八月初六凌晨,不满13岁的高秉涵在母亲的带领下拜别祖坟,离开菏泽。告别家乡的亲人,高秉涵随着逃亡的国民党官兵一路流落到台湾。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当兵、做法官、干律师,靠自己的努力在台湾成家立业。

“春生,你回来了。”“大爷,这次在家住几天吧。”听说高秉涵再次回乡祭祖,乡亲们都聚集在村头等候,并陪伴他一起去祭奠父母。祭奠前,高秉涵用颤抖的双手一遍遍擦去墓碑上面的灰尘,碑上显现出他母亲宋书玉的名字。44年前,高秉涵寄往大陆的第一封信就是给母亲的。那是1979年8月,他利用前往西班牙出席学术会议之机,写了封家信,信的地址和收信人是“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遗憾的是,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前,宋书玉已经去世。第二年,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的大姐高秉洁在信中说:“母亲是睁着眼睛走的,她虽然睁着眼睛,但始终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

“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回家探亲时,在母亲的床头找到的,这是我和母亲的最后一张合照。”高秉涵随身携带的钱包内,保存着一张他和母亲的合影,他说这是他当年离开菏泽前夕拍摄的。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随着两岸开放,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乡。这个十三岁离家、年过花甲的老人,终于站在了父母的墓前。

希望在故乡的草丛里重生

“回家了,回家了!”6月11日19时许,高秉涵和他的探亲团队一起在菏泽牡丹机场前欢呼。那一刻,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振臂高呼,就像一个刚刚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

“这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在牡丹机场降落,心里很高兴。”谈起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高秉涵频频竖起大拇指,“没有想到我们菏泽也有机场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风驰电掣,家乡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在高孙庄村头,有一条以高秉涵乳名“春生”命名的道路,这是他当年返乡捐资修建的。“当年离开家乡时,由于年龄小,我不知道‘孝’为何物,等我从台湾回来父母都已去世。父母面前不能尽孝,我就把孝心献给菏泽。”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杯、蒋介石颁发的银质勋章、镌刻有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名字的手表、1948年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新生录取通知书……在牡丹区档案馆,高秉涵为记者们一一讲述这些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2015年4月,高秉涵将30余件珍贵藏品捐赠给牡丹区档案馆。其中,有一面绣有“菏泽旅台同乡会”的旗帜,这面三角形小红旗是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后修制的第一面旗帜。1995年2月12日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后,高秉涵每年带团返回大陆,往来奔波。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颗枣树、半截老墙、新落成的高氏宗祠,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牵扯着高秉涵的心,丝丝缕缕,魂牵梦绕。“我希望在往生(去世)之后,乘四月谷雨、牡丹花开时节,将我的骨灰送往菏泽故乡,洒在故乡的草丛里,以完成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遗愿。”2015年,高秉涵亲笔写下遗书,“我深信我会在故乡的草丛里重生。”

“故乡是我的生命源头,故乡是我的心灵归宿。”高秉涵深情地说,“人可以选择居住之地,但无法选择生命之源,对家的思念如同一棵树,日日生长,年年发芽。它的根已经深深扎进我的血管里,它似乎又长出我的躯体之外,它的枝枝叶叶时常拍打着我喊:回家,回家!”他将菏泽称为“老娘土”,他常常“固执”地认为台湾的香椿没有菏泽的好吃。

送旅台老兵骨灰“回家”

“爹啊,您终于回来了!”6月12日下午,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高秉涵和长子高士玮送旅台老兵常义廷的骨灰“回家”,常义廷的女儿激动得泣不成声。

当天14时许,常义廷老人的女儿、孙子及众多村民聚集在村头,迎接这位旅台老兵骨灰“回家”。常义廷1927年出生于穆李村,2018年在台湾去世。据其女儿常爱香回忆,父亲在她三岁时离开家乡,自己那时候刚有一点记忆片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义廷曾经回乡探亲,并在家短住。老人去世后,其女儿常爱香和孙子常同建、常同刚委托高秉涵先生带老人的骨灰魂归故里。

少小离家,一世乡愁。高秉涵回忆,起初,不少远赴台湾的菏泽人对回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回家”由愿望变成了奢望。于是,不少老兵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了身为旅台菏泽同乡会会长高秉涵的身上,嘱咐他:“有朝一日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把我‘带回家’。”

“对于这些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来说,回家就是天大的事。”高秉涵深情地说,“他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游子,去世后不能再当游魂。正因为如此,我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完成回家的梦想。”

“此生将爱化作灯,照亮游子回家路。”高秉涵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陆续带回100多个大陆老兵的骨灰,完成了这些老兵“回家”的遗愿。

“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高秉涵反复吟咏这句话,他一生所流的泪,所受的苦,魂牵梦绕的所在,是能够落叶归根,回到家乡。

家国志,赤子心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通古文庙,高秉涵携探亲团队成员,庄重地对孔子塑像三鞠躬。随后,他还留下书法作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天,通古文庙工作人员展示了一幅剪纸《孔子圣迹图》,作品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了解,《孔子圣迹图》剪纸长卷长600厘米、宽45厘米,是高秉涵2013年到曲阜参加祭孔大典时曲阜有关部门赠送的,由于数量稀少,非常珍贵。2014年9月20日,高秉涵参加了通古文庙的祭孔大典,将《孔子圣迹图》捐赠给新落成的通古孔庙。

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通古文庙参访期间,高秉涵所佩戴的领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的领带上印有孔子像,这种领带我定制了1000多条。”高秉涵说。

“生在鲁国曹州城,流落台岛苦读经。天涯断肠逾甲子,犹恐不见九州同。”高秉涵曾经写下这样四句诗。“‘大一统’理念深植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高秉涵说。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句《望大陆》无数次萦绕在高秉涵的耳边,唯有离家千里、思乡切切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出诗句中的悲苦和期盼。

情系家国,念兹在兹。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